NEWS

新闻中心 分类

摄影创作的心理机制:6.创作兴奋、灵感与直觉

时间 : 2024-07-02 14:51:55
新闻摄影 >> 摄影技巧 >> 摄影创作的心理机制:6.创作兴奋、灵感与直觉摄影创作的心理机制:6.创作兴奋、灵感与直觉 2008年09月作者:林少忠来源:互联网责任编辑:tvrkthh0147简介:牲口市上的经纪人,陕西凤翔,1998年。经纪人脸上生动的、不以为然的表情是碰上的。我一直在连续拍摄,这是其中一张。6.创作兴奋、灵感与直觉 摄影家,无论是专业还是业余,大都有一个共同点,那就是 ...关键字:摄影摄影创作创作兴奋灵感与直觉内容:

牲口市上的经纪人,陕西凤翔,1998年。经纪人脸上生动的、不以为然的表情是碰上的。我一直在连续拍摄,这是其中一张。

6.创作兴奋、灵感与直觉

摄影家,无论是专业还是业余,大都有一个共同点,那就是热爱摄影。这一点非常重要,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是很惬意的,它能使人聚精会神,引人入胜。创作性思维总是伴随着一股激情。人的大脑控制情绪的中枢平时处于抑制状态,为的是让人注意外部世界。一旦进入创作,便会兴奋起来,集中一切心力投入创作,产生平时意想不到的效果。记得我幼年时节,喜欢看一位秦腔须生演员唱戏,他的艺名叫"大德娃",已经病入膏肓,走路都要倒的样子,只要上台便生龙活虎,演得淋漓尽致,老乡们都说是"上台疯"。显然他不只是受到敬业精神的驱动,还有一种艺术表演的兴奋在起作用,否则他不会有那样的体力。拍照的人也有类似的体会,到达一个现场,拍摄得手,便忘乎一切,不知疲劳,不思饮食,这已成了摄影人的一种习性。如果到达一个地方,索然乏味,一点儿也兴奋不起来,可能就得无功而返。我们摄影爱好者有时候,郑重其事地到达一个地方,?quot;找不到感觉",勉强拍了也是些不吸引人的东西。有时候,不经意地到达一个地方,却能有意外的收获。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,是否进入了拍摄的兴奋状态是值得考虑的因素。进入兴奋状态时,体温升高,血流充沛,供氧加大,意志集中,平时各种心理上的压力和拘束都被抛之脑后,才思敏捷,形象思维的翅膀张开,在纷杂的事象之中,能突然抽象出某些形式结构,正好表达了他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。往日积累的甚至埋在潜意识中的想头会被勾起,大脑中的各种形象会纷至沓来,供他选择。一个简单的符号出现也会引起形象的重组和再创造。

灵感是自古至今,中国人外国人讨论艺术创作和发明创造时常用的一个词。它指的是大源τ诖醋餍朔茏刺币恢痔厥馑嘉窒螅馐彼芙涣岬男畔⒘灯鹄矗 锏蕉傥颉S腥私氤橄笏嘉⑿蜗笏嘉⒘校衔谴醋髦械囊桓鲋匾嘉问健?蒲Ъ仪乇鹂粗亓楦兴嘉衔诳蒲А⒁帐醯却丛煨曰疃校楦惺且恢植豢扇鄙俚乃嘉绞剑"凡是有创造经验的同志都知道,光靠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能创造,不能突破;要创造,要突破得有灵感。"(《关于形象思维的一封信》,载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1980年6期。引自彭吉象《艺术学概论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2)灵感是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基础上的顿悟,人们常用"踏破铁鞋无觅处,得来全不费功夫"形容它的出现。从形式上看它是突如其来、偶然出现、稍纵即逝的,事实上它可能早已存在于艺术家的潜意识中,存在于他长期的信息积累之中,由于联想或想象偶然触发而已。2004年有报道说,美国科学家对顿悟作了实验。让一群人演算数学难题,并记录脑电波活动数据。发现难题解开时,演算者大脑相关部位总会出现高频脑电波。可见灵感的得来还是费了功夫的。

艺术创作进入高度兴奋状态时,可能达到癫狂的程度。这种状态两千年前就有人注意到了。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认为:诗人和疯子有共同之处,所不同的是疯子是病态,而诗人则能够创作。他把这种癫狂状态和灵感的出现联系起来,说"没有灵感,不失去平常的理智而陷入癫狂,就没有能力创作。"历史上许多艺术家有过创作癫狂的记录。有的医学研究者甚至开列过长长的患"精神病"的艺术家名单,包括诗人拜伦、雪莱,作家福楼拜、果戈里,画家梵·高、塞尚。郭沫若作诗时曾躺倒在地,曹禺写《日出》时曾激动地打碎许多用品……

创作中的摄影家有没有高度兴奋的癫狂状态呢? 我没有这个体验,我采访过的摄影家中也没有人清楚记得他有过这样的经历。可能是因为摄影有很大的纪实性,摄影中的纯艺术部分比较小缘故吧。可能是因为摄影与诗画创作有所不同,摄影家面对的是真事实景,他无法离开真事实景,扔掉相机去发狂。也可能是因为摄影家有过类似高度兴奋的状态,较少有人注意到它,因为它太短暂,太轻捷了。摄影家不是心理学家,在这个节骨眼上他惟一要做的是捕捉到他所发现的影像,其它都是一闪而过,不足挂齿。我们不妨注意回味一下自己得意之作的产生经过,它并不是很简单的。有没有类似下面的这些情况呢?摄影家面对题材时,他会兴奋起来,这是肯定的。这时他的思维会飞速进行,他会将大脑中的平时积累的各种形象提取出来和题材对比,通过联想、想象、改造、重组构建新的形象。如果被摄体触动了他的情感的话,他会把被摄者的命运看作自己的命运……这完全是一个打碎重建的过程。像E·哈斯说的"从狭隘的事实真实中走出来,进入更广阔的诗的维度中去,才能更好地表达你所感觉到的、看到的和相信的东西。"这时候他的内心世界和外部景物打成一片,进入一种物我互相渗透,互相参与的境界,这便是人们所谓的情景交融,拟人化或移情的心理状态。他的思绪会一下子摆脱眼前景物,想入非非。面对的是山,可能想到人。面对的是人,可能想到物。面对此物,可能想到彼物。面对此人,可能想到别人。面对的是别人,可能想到他自己经验过的悲欢离合或其它遭际。一阵冲动之后,他会不顾一切地按照他所找到的理想形象作出处理,看重一些构图要素,排斥另一些构图要素,按动快门,义无反顾。在这样激情状态之下,正常思维程序已被打破,思维已经脱离了常规。最近实验心理学家发现,脑神经细胞在强烈刺激之下,传递介质的方向会出现改变,传递会发生错位,产生异状和怪胎。过去总是认为,神经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,是遵循一定通道、一定规律的,它代表了人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。新的发现解释了某些艺术家超乎寻常的创作的心理机制。

喝酒有时能使艺术家进入类似癫狂的状态,产生意料不到的作品,这是确有其事的。承认这一点不是为了提倡喝酒,而是为了理解创作中高度兴奋状态的存在。盛唐时期的诗人李白、画家吴道子、书法家张旭、怀素都以豪饮闻名。李白斗酒诗百篇,传说有齐眉之量。吴道子嗜酒如命,散漫不羁,长安菩萨寺僧求画不得,酿了好酒请他去, 边喝边画,把两堵墙壁都给画满。张旭、怀素都擅长狂草。人?quot;癫张狂素"。张旭大醉之后奔走呼喊,突然命笔,气动风雷。怀素是张旭的学生,人们又说他们是"以狂继癫"。据说法国音乐家鲁日·德利尔是在酒后获得灵感,创作出《马赛曲》的……这些史料当然是有所夸张,真的酒醉如泥是会失去工作能力的。只是说,似醉非醉之时的心理状态与高度的创作兴奋有某种相似之处,有助于理解高度的创作兴奋。摄影家中如E·史密斯、R·卡帕都喜欢喝酒,并未见到他们喝醉了酒才去拍照的记录。创作激情的引发,与内在外在多种条件有关,酒的刺激有时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,让神经细胞之间的信息改道,出现意外的联接。显然,不具备必要的条件光靠喝酒,结果只会在取景器中发现一些事实并不存在的重影和模糊效果而已。

直觉一词,是摄影家常说的。中国外国都有些摄影家当有人问他:这幅作品是怎样拍来的时,他们会说:"靠直觉",有人还会说:"靠感觉,跟着感觉走"。有的人这样说可能是故弄玄虚;分明是费尽心机拍来的,说靠直觉是为了让人莫测高深。但直觉在摄影创作中的确是起作用的,摄影创作中的确有这样的思维现象存在,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。直觉是指一种直接的领悟,不经逻辑思维,不费多少周折的突然发现,突然领悟。思维过程中,某些环节被省略,就一个信息、一个形象、一个符号、一个念头产生领悟,认识直达事物的本质。按说这样的认识是需要事后验证的,但它经常被证明是可靠的。有时候苦苦求索不得要领,一旦精神放松,甚至放弃时,却会因为某一微小启示而产生领悟。人的直觉思维能力不是凭空而至的,它来自于丰富的相关信息的积累和临场的瞬间整合能力。艺术家经常被认为是有这种能力的。在历史上曾经有人给直觉以极高的评价,柏拉图说它?quot;人类智慧的最高层次"。有人认为它是超人的才能,是天赋。事实上离开了丰富的生活经验、知识积累、情感体验,直觉的实现是没有基础的。有了这些积累,在一定条件下,他会轻而易举地进入创作的兴奋状态,径直来到他所需要的形象前面。就像 E·哈斯所说的那样,"这时候你作出反应一点儿也不费劲。"

E·哈斯这个人是值得研究的。他不嗜酒,也不像E·史密斯那样容易激动得有点神经质。但他一头钻进摄影,不事交际,不问经营的劲头在美国人中是少有的。据他的影友M·弗里德尔和助手M·加尔夫说,E·哈斯工作起来是不要命的。长年在外奔波,不着家门。今天从日本回来就订好机票明天赶赴欧洲。身体病衰也不自知,只有65岁就离开人世,离开他喜爱的事业。去世时拥有40万张作品,还欠了15000美元的债务,由他争气的儿子亚历山大偿还了。他无论对大自然还是社会纪实题材都倾注了情感,这一点在崇尚冷眼旁观的报道风格的美国摄影家中也是突出的。尤其对大自然的磅礴和谧幻,他用宗教般的热情去对待。他拍摄大自然为了"寻找那些保护我们生存的诸多因素……我发现每个环节上都有一个未解之谜……科学家扩大了我们对太阳系的认识,但从未解决宇宙之谜。"他对自然摄影的追求是痴狂的。他的作品,从保存的彩色灯片和黑白底片看,张张可观,废品率极低。我甚至想,像他这样的摄影家,是不是经常处在创作兴奋状态之中,生活在摄影的潜意识之中呢?

关于天赋,或者天才,我认为它是存在的,否则的话,有些艺术家和有些创作行为就无法解释,在我接触过的影友身上也有过这种感觉。然而这个天赋或者天才的行为,也有可能是一种尚未找到解释的才能,与某些深层的文化影响、遗传基因或个体气质有关。至于说拍照凭"感觉",只能理解为一种通俗用语,因为严格说来,感觉只是人对外界事物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,是思维的初级材料,不足以概括创作的思维过程。当然,对于不费多大脑筋的简单拍照,说靠感觉未尝不可。

无意识,下意识、潜意识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词,艺术创作中也会发现它们的存在。三个词说法不同,其实所指的是同一类心理现象,我们就用潜意识吧。(不是像 S·弗洛伊德那样的认为,他把潜意识的作用强调得很大)潜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。人们头脑中经常有一种不知不觉,似知似觉的潜意识在活动,包括梦境在内,有些是不可对人言的。它们有时是人们所想往的事,有时是些偶然出现的散乱形象。人可以在潜意识水平上和某些形象打交道,甚至能理解并处理这些形象。人在潜意识活动中,甚至梦境中处理难题、突破创作困境的故事是不少的。德国作曲家R·华格纳在谱写歌剧《莱茵的黄金》时久思不能突破。据他自己回忆说,一天在半睡之中,感觉自己似在激流中下沉,水的冲击声在耳边回响,惊醒之后发现这就是主弦律。他认为这个弦律一定是在他的潜意识里很久了,只到这时才出现。这是可能的,日有所思,夜有所梦。半睡之中,大脑皮层处于不平衡的抑制状态,局部神经细胞的兴奋激活了某些形象,这时又缺乏意识的控制与调节,因而有可能出现这样的灵感和顿悟。创作是有目的的、有意识的活动,但在放松了目的追求,在无意识的状态下,却可能出现突破。因而艺术创作中也把潜意识看作灵感的一个来源。朱光潜认为"灵感就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涌现于意识。"(《朱光潜美学论文集》1卷)当然摄影家在面对一个题材时,不可能像那位作曲家先睡一觉,等待顿悟。有些摄影家对自己所追求的影像是"梦寐以求"的,其中可能就有潜意识参与其事。有人把这种梦境中的顿悟,和前面所说的高度兴奋和酒后癫狂相提并论,认为是同样的心理特征,都是意识活动减弱或停止,潜意识活动增强时的现象。我倒觉得二者似乎正好相反,一个是神经活动的亢奋,一个是神经活动的抑制。人在睡眠中,大脑供血充足,不但脑神经有些部分在继续活动,而且平日处于抑制状态的某些部分的功能可以得到改善,便产生了潜意识活动。我曾经注意过梦都是单色的。为什么美国摄影家R·吉布森用黑白片表现梦境呢?我想这可能与视神经参与梦活动有关。视杆细胞只在弱光下起作用,而且不能分辨颜色,很像是视杆细胞起了作用。有报道说,睡眠中的人在做梦时,有眼速动的现象(REM,rapid eye movement),可能说明做梦时视神经是参与了活动的。我是个爱做梦的人,梦中经常追逐光线透明的山景和云彩,这类梦境来自儿童时期母亲指着云彩向我们讲述的故事。我拍照时就遇到过这样的景物。大为兴奋,认定是我找了多少年的,其实从末见过。不假思索拍摄下来就是成功的作品。我肯定这种潜意识影响着我的摄影兴趣。

摄影门类很多,不同门类摄影家的思维活动会有不同。有的是极为复杂的创造性思维,有的是一般劳作者的思维。即使同一门类中也会因人而异,因个体的性格和气质而异,我们将在后文讨论。

网站导航